巴郞q 发表于 2024-5-4 10:38:39

巴郞拾旧294 山深林密潜踪家乡

***   巴郞拾旧294
山深林密潜踪家乡

我的父母双亲,趁乱渡江南来。在翠屏陈家坝歇息了一夜,夹在大队人潮之中,惊惶失措地,追随着红色派“红联站”的首领们,向川鄂湘边界撤退。
背后,有“红工纠”的战友们,正在用手中的劣势装备,层层抵抗翻天派的强势追击,为数十万逃亡的人们争取时间。枪炮声时大时小,时密时疏,时近时远,绵延不绝。逃亡的人们,时时提吊着心,恨爹娘没给再生两条腿,或一双翅膀,拿出吃奶的劲儿来,好逃得更快,逃得更远。
过了两天,逃到了利川县城。县城的人,看见大批红色派众的蜂涌到来,听见后面如炒豆般暴响的翻天派追击枪炮声,早就逃之夭夭,到附近山上去躲藏起来。县城关门闭户,坚壁清野,空空如也。红色派大批人员到来,却找不到米面充饥,只好拖着疲惫之躯,继续向恩施前进。半道上,所乘卡车汽油告罄,无处加油,无奈之下,大家只好弃车步行。

沿途饥渴,加之疲惫,众人越走越慢,也无纪律约束,各自脱离队伍,去附近农家觅食休息,逐渐地云消星散,人越走越少,最后,只剩下父母两人在一起。看见庞大的队伍如雪崩汤泼,迅速融化消失,战友同志们,也影踪全无,前程迷茫,前路漫漫,两人相视,不禁一阵苦笑。歇息一阵后,两人商量,天涯无路难为继,莫若潜踪回家乡。山水如旧人头熟,林木深处好躲藏。
想定之后,倒是放下一番心思,脚下也好象变得轻松些。两人折身回走,远离村镇,避开大路,专走小径,昼伏夜行。好在家乡也不远,离利川县城不过几十百把里路,几天之后,顺利地回到家乡。

父母两人的家乡就在这川鄂交界七曜山区,万县龙驹区马头乡三溪村。从龙驹镇西行30多里山路,翻越连绵起伏的高山,越过大寨小寨山口,就见群山围绕着一片缓坡,缓缓向下向左右延伸,形成坡形盆地,有几十平方公里,包裹着马头、罗田、新胜等乡镇,几万人口。
在大寨小寨山口,有天生的泉眼,终年长流,积水成塘。于是,有人修建堰渠,将水引过来浇地。有这得天独厚的条件,这片缓坡,经过千百年的开拓,成了水土肥美的梯田,一级级地,弯弯曲曲,逶迤向下10多里,复盖马头和罗田两乡的大部分。
解放后成立人民公社后,人多力量大,大搞农业水利基本建设,在大寨垭口建了水库,又拟在小寨枫霜坪修个更大的水库,保证稻田用水。水田灌溉可人为控制,再加有1500米以上的海拔,日照充裕,无霜期短,马头罗田生产的稻米,颗粒粗大不受虫害,色泽白润口感柔软,是极好的大米,颇受消费者推崇,在省内很有名气。

翻越大寨垭口后,首先进入马头乡(公社),再往下才是罗田和新胜两乡。马头场这边,人烟稠密,百业兴旺。马头地势高,站在垭口下望,一层层梯田,天工巧手,形状不一,弯弯绕绕而下。冬天里一坡冬水,在天光中荡漾,夏天一片金色稻浪,从足下延伸至天边。遥望着远处的谋道苏马荡,层峦叠嶂,原始森林连绵无际,翠绿青黛,林木葱郁,相得益彰,各有所长。明末清初,由于战争不断,天灾频繁,川省人口骤减,十不存一。于是,从人口众多的两湖两广,迁徒人丁,填充四川,为史称之“湖广填四川”。向邵两家,亦是由此而来,在马头罗田休养生息十数代,人口繁衍兴旺,扩散远抪,已是四乡望族,各建有多个祠堂。
父母两人,经历了多少艰辛,潜回了马头。两人的老家都在此,祖祖辈辈,亲戚朋友,不可胜计。虽然两家的父母高堂,都已早亡,但兄弟姐妹众多,倒是有许多至亲家人。平时也关系亲密,走动频繁,互通有无,毫无隔阂。
按说,父母回来,就应该去兄弟姐妹中的任何一家住下躲藏。可是,大概是为了保密,不致泄露行踪,也为了少连累他人,父母却是趁着夜深人静,直奔三溪村“横墚上”,在一家谭姓人家,悄默声地躲藏起来。
这谭姓叔伯,与父母同龄,小时同在私塾里,读过三年书。后来长大后,父母出山参加了革命,谭伯却留在深山,子承父业,当了农民。土改时评成份是中农,平时又清高,不愿趋炎附势,偶尔在队里需要时,担任会计出纳,做事认真负责,任劳任怨,生活平淡,与世无争。因为是一起长大,又曾同学,父母与他,三人之间,极为了解,毫无窒碍。知道他为人正直,处世有则,是值得信赖托付生死之人。所以,此次有难,远来投奔于他。
巴郎记于20200925

LuckyLife 发表于 2024-5-4 13:54:27

巴郞拾旧294 山深林密潜踪家乡

谢谢分享

街友98331888 发表于 2024-5-4 13:56:57

巴郞拾旧294 山深林密潜踪家乡

谢谢分享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巴郞拾旧294 山深林密潜踪家乡